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日出游当心户外“隐形杀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7:26:00    

图片

眼下春光正好,人们的户外赏景游玩活动增多。到公园、郊外的草地、水域畅玩时,潜在的危险可能就在身边:天上飞的风筝、不起眼的小虫子、空气中的花粉、会“咬人”的植物......都会变成“健康刺客”。春日出游,这些户外“隐形杀手”千万要当心。

图片风筝线:会飞的“钢丝锯”

放风筝是春天外出游玩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风筝高飞,绷紧的风筝线却暗藏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伤人的“利器”。

——放风筝的安全隐患

若风筝线挂住电线,易引发线路短路造成大面积停电;放风筝一定要远离高压电线,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架空电力线路两侧各300米的区域内放风筝”。

——如何安全放风筝?
▶选择空旷场地

尽量选择空旷人少的场地,如公园、小山丘上、河川旁。电线、高压线、铁路沿线、高楼顶等地方,绝对不可以放风筝。风筝不宜放得太高,以免失控。

▶戴上防护手套

放大风筝时,最好戴上防护手套;一旦遇上大风或风筝被缠的突发情况,尽早放手;建议选择滑轮式线圈,不要使用手工绕线的线板,以免风筝线缠绕手指受伤。

▶选择有颜色的风筝线

使用有显颜色的风筝线,避开建筑物和树木。小孩子放风筝时一定要有大人监护,选择适合儿童的小型风筝。

▶收好风筝线

如果风筝挂在树上无法取下,不要一走了之,要及时剪断风筝线,避免悬浮的风筝线绷紧后伤及路人。剪断的风筝线也不要随手乱扔,以免误伤行人。

▶寻求专业帮助

风筝一旦缠绕在电线上,不要自己爬电线杆去取,也不要用东西敲击电线,以免引发火灾或触电。应及时报告所在地有关管理部门或供电部门,由专业人员清除电线上的风筝。

▶关注天气情况

风大时要及时收线,降低风筝高度。遇到雷雨天气及时收线,避免被雷击。

——被风筝线割伤怎么办?

以下情况,可以自己处理:

如果受伤部位出现勒痕、淤血或者青紫,可用冷毛巾或冰块冷敷;如果出现渗血或者较浅的伤口,可先用清水冲洗再涂抹碘伏消毒 ,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必要时可服用止痛药。

以下情况,需医生处理:

割伤很深或在关节处;伤口不清洁、有异物等,且无法将伤口清理干净;伤口几天内无愈合迹象,或出现了红肿、化脓或持续疼痛等症状;伤口较深、出血较多,送医前应用清水冲洗伤口,再使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等加压止血。

以下情况,应该迅速送医:

伤口流血严重,血液甚至呈喷射状涌出;加压止血10分钟后仍然血流不止,甚至出现休克征兆。

图片
血吸虫:藏在水里的“健康杀手”

春季气温回升,一些人在郊外游玩时会钓钓鱼、玩玩水,但要当心被血吸虫盯上。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被它感染后会得所谓的“大肚子病”,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一旦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幼虫)的水体,只需短短10秒,虫子就可通过皮肤黏膜钻入人体内引发感染,其中,钉螺是中间宿主,能生产致感染的尾蚴。

被血吸虫尾蚴侵入后,通常会经过30~60天(平均40天)潜伏期才开始发病,早期会出现咳嗽,易误诊为感冒。

——典型症状:

发热、皮疹,腹痛、腹泻、呕吐、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腹水等,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感染血吸虫病的直接原因是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因此,不接触疫水、安全用水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时刻注意岸边是否有相关警示标语!尽量避免在有钉螺孳生或存在不确定风险的江、湖、塘、沟渠等水体游泳、戏水、洗衣、捕鱼;
▶因生产、生活和防汛等需要不可避免接触疫水时,应通过穿戴防护用品(胶手套、胶鞋、胶衣、胶裤等)、涂抹防护霜(剂)、预防性服药等方式预防感染。
——如果感染如何治疗?

接触疫水后若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

吡喹酮是目前唯一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广泛使用的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的口服抗血吸虫药物。如果确认感染,应谨遵医嘱服药,加强随访。

花粉过敏:春日的“隐形攻击”

春花烂漫,但不少人出现了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红肿瘙痒……这都是花粉过敏的“信号”。

——花粉过敏啥症状

花粉过敏又叫花粉症,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以鼻结膜炎为主的一系列症状,包括流鼻涕、打喷嚏、鼻子痒、鼻子堵、眼睛痒。

除此之外,有时还可能引起耳朵痒、嗓子痒,甚至上颚痒。个别人也会出现咳嗽、喘憋等症状。

——后果严重吗

在我国北方地区,3月上旬~5月下旬是春季花粉症的高发季。相对夏秋季来说,春季花粉过敏症状会轻一点,出现哮喘的概率大约只有5%。

部分花粉过敏患者可伴发食物过敏,有一部分伴食物过敏的患者会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引起过敏休克或者死亡。

出现花粉过敏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

——花粉治理有妙招

为减少花粉对市民生活的困扰,园林部门正紧锣密鼓降低花粉浓度,例如结合日常养护,采用修剪花枝、洒水喷淋、地面湿化等措施,减少桧柏等树种的花粉散量,及时清扫湿化后散落到地面上的花粉。

野蜂:致命的“蜇人刺客”

春天野蜂活动频繁,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蛰,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

——蜂螯伤不可小觑

螯针刺破皮肤,并释放毒液,患处出现红肿,毒液进入机体,引起过敏反应和脏器功能损害。

局部症状:螯伤处红肿、疼痛、瘙痒化脓、坏死;
全身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抽搐、昏迷、休克呼吸麻痹、心跳骤停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呕吐、腹痛心动过速、烦躁不安、哮喘、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如果被蜇伤,紧急处理“四步法”:

如被蜂类等昆虫蜇伤,早期处理非常关键。

拔刺有讲究。蜜蜂蜇人后,毒刺常残留在皮肤,需用钝头镊子水平刮除。切忌用手指挤压,否则会加速毒囊收缩,注入更多毒液。特别是类似挤牙膏的动作,会让毒素倾巢而出。
中和毒液。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肥皂水清洗;胡蜂毒液为碱性,需用食醋湿敷。若无法分辨蜂种,生理盐水冲洗是最稳妥的选择。
冷敷止痛。用冰袋间歇冷敷(每次冷敷10~15分钟),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缓毒素扩散速度。但需注意避免冻伤,可用薄毛巾包裹冰袋。
及时就医。轻度过敏,应立即服用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外涂糖皮质激素软膏。一旦有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音或出现头痛、呕吐、心悸、胸闷、四肢无力、手脚冰凉、腰痛、尿量减少、瘙痒加剧、血尿等情况发生,请立刻就医。
老旧秋千:潜藏的“危险炸弹”

草地上、公园里的秋千是孩子们的最爱,但锈蚀的链条与松动的螺丝,就像一颗颗 “危险炸弹”,随时可能因不堪重负或连接失效,在孩子玩耍时引发链条断裂、秋千侧翻等意外。

——温馨提示:玩秋千前用“一摇二看三摸”法自检↓↓
:用力摇晃座椅,检查牢固度。
:仔细查看连接处有无裂缝、松动。
:摸摸地面缓冲层是否塌陷。
会“咬人”的植物和昆虫要当心

野外活动时,皮肤可能还会接触到一些会“咬人”的植物。比如荨麻,人称“蝎子草”,如果不小心被它刺到,皮肤就会产生刺痛、瘙痒的感觉,伴随着难忍的灼烧感。

那些看起来温和的植物,比如漆树,乍一看与香椿芽较相似,实际上它的汁液中含漆酚,稍不留神就会引发过敏性皮炎,厉害的话皮肤上的红斑会出现,甚至发展为水泡和溃烂,严重情况会伴有低热、头晕等全身症状。

随着气温回升,各种昆虫开始活跃,其中一些可能是致命的,比如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沾到皮肤可能引发皮炎。

蜱虫则分泌有害物质,轻则发热、瘟痢,重则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为应对蜱虫,大家可以随身携带驱蚊水,最好不要在草地上久坐或久卧。若发现身上有蜱虫,不要硬拽,以防其嘴上倒刺深入体内。正确的做法是先用酒精涂抹,再用摄子取出,记住不可用手直接触碰。

那些迷人花香中藏着的恙虫,看似无害,实则来袭时会带来严重的疾病,高热、红肿,让人望而生畏。为应对恙虫,建议大家不要随意坐在草地上,注意保护身体暴露部位,如果野外活动后出现长时间高热不退,且腰、腋窝、腹股沟等处发现焦痂,应及早就医。

毒野菜:美味的“陷阱”

春季野菜生长旺盛,挖野菜是不少人的踏青必备项目。但千万要擦亮眼睛,别随便采摘,很多人以为“煮熟就能去毒”“小动物能吃的我们也能吃”,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4月是有毒野菜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季节,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有些可以引起过敏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如:毒芹、狼毒草等)。

——识别有毒野菜有技巧:
▶闻气味。具有特殊刺激气味的,绝大多数有毒。
▶看浆液。根、茎、叶等被折断后有特殊浆液或黏液质出现的,多数有毒。
▶看沉淀。煮熟后的野菜水中加入浓茶,如有大量沉淀产生,说明可能含有生物碱和重金属盐等成分。
▶看泡沫。将煮熟的野菜水放入杯里用力摇,如果产生大量泡沫,说明植物体内可能含有皂苷类成分,表示它可能有毒。
——食用野菜中毒怎么办?

食甩野菜后有头晕、恶心、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时,立即停止食用;用手指或其他工具及时进行催吐;携带剩余野菜及呕吐物,及时就医。


来源央视网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审核丨贺军 刘英娜
编辑孙瑞 张家福(见习)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