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6年“以林为家”遵义护林员守护万亩青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6:54:00    

【人物名片】

陈正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2月出生,1985年参军入伍,1993年12月15日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服役14年后于1999年转业至遵义市娄山关国有林场,2025年3月31日从林场退休,26年间一直担任护林员,管护着13000余亩林地,在他与同伴的守护下,管护区内树木得到妥善保护,森林火灾从未发生。期间,他参与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公园建设”“风景名胜区建设”等林场重大工程建设。

林海踏歌:以脚步绘就绿意长卷

1999年,陈正华脱下军装,来到遵义市娄山关国有林场。林场位于汇川区板桥镇北部,大娄山脉以南,仁江河上游,如今林场下设娄山关、沙坝和板桥3个管护站,管护总面积36825亩,林区森林覆盖率98%。

2003年,他被调至沙坝管护站担任站长,负责13000亩林地的管护工作。每天清晨,他匆匆吃完早饭,背上工具和干粮,踏上巡山路。由于林地山高坡陡、路线复杂,周围杂草丛生,遍布碎石泥土,尽管多年间已经熟悉了山里地势,但每一趟巡护几乎也要花去大半天时间。

陈正华打趣地说:“这些你们看起来不太好走的路,对于我们来说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轻轻松松就能通行。越往山上走,路就越崎岖,没有路,我们就需要用弯刀砍出一条路”。繁盛的林木、飞行的鸟儿、山野的气息充盈着他的生活,他也与这里结下了深厚的生态情缘,在森林守护员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6年。

沙坝站距板桥场部有15公里,以前的乡村公路路面太差,有的地段只能步行,车辆无法行驶,单程就要花三个多小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陈正华每周往返一趟看望住在镇上的妻子和孩子,每次分别都让他心生不舍。回忆起二十世纪初的日子,陈正华几度眼眶湿润。

山林守望:用坚守奏响安宁乐章

“2008年下大雪那年,站里停电停水,没有吃的,我们从站里走到镇上买食物,清晨出发,买好东西后走到晚上八九点才回来。当时木材都是湿的,我们烧了好久才把火烧起来,但是火太小面条都煮不熟,是在水里泡熟的。”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从未后悔。他常说:“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好,看到守护的森林平平安安的,心里的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陈正华回忆道。在他担任站长的前十年,盗伐现象屡见不鲜,护林员还要兼顾防盗工作。“一次白天巡护中,我发现有9棵树被砍倒在地,估计偷盗者会在晚上来拉走。我叫上同事,从下午五点一直蹲守到晚上十一点,才将偷盗者抓获。”他说。

曾经有人偷偷想对珍稀树木及野生动物下手,用钱买通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被他义正词严地断然拒绝,甚至面对威胁也毫不退步。不惧危险,大公无私,守护大自然是他的无声宣言。

预防森林火灾是护林员的另一大重任。每逢进山祭祖、天气干燥等森林火灾易发时期,陈正华都要组织护林员、村民代表,在林区及周边村庄开展森林防火及生态保护宣传活动。

由于森林防火的特殊性,需要24小时值班,即便是在春节万家团圆的时刻,他也会坚守值班岗位或带队到靠近林区的村庄巡查,很少回去陪家人过节。“到林区工作以来,我已经连续多年没回家过年。因为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附近都有放烟花、给过世老人亮灯的习俗。春节期间,每当看到有烟花升起、林区及边缘有隐隐亮光,我就特别紧张。所以每到春节的时候,我们必须带上灭火工具,分组在全站范围内巡护、巡查。”陈正华说。

26年间,陈正华见证了太多变迁:盗伐者退场、荒山披上绿装、防火隔离带取代了荒草丛生......

薪火相传:携后辈续写生态华章

陈正华深知,护林不仅靠个人坚守,更需要广泛宣传和群众参与。节假日期间,他总会围绕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监测、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安全避险等内容进行入户宣讲,为辖区居民发放森林防灭火宣传单,号召村民切勿野外用火,严防火灾发生。

4月3日,领取退休证的那天,陈正华带着林场几个年轻的护林员到山里最后一次巡山。“进山不能带火种,护林防火,人人有责......”一路上,宣传喇叭的声音不绝,遇到进山的群众,他们便停下耐心告诉群众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在山上遇到人,不论老少,他们都很清楚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甚至主动告诉我们自己是如何注意用火的,”陈正华说,“如今,林场的年轻人组建起‘智慧护林队’能更好地守护这片森林,我才能放心离开,生于林,退于林是我最大的幸运。”

话语间,余晖洒在山林间,给青翠的树叶镀上一层金色。年轻的护林员们紧随其后,沿着他走过无数次的小径继续前行。

“我感觉很多人都羡慕我这份工作,大部分时间在青山绿水中度过,身体都要好点哦。”他笑着说。山风掠过树梢,带来阵阵松涛声,仿佛在回应他的话,青山无言,却在每片舒展的新叶间,诉说着生生不息的绿色承诺。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何祖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