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城市治理不是“消消乐”:公共服务缺的不是速度,而是预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0:41:00    

□赵欣雨(南京师范大学)

想象一下,睡眼惺忪的你挤完早高峰地铁,一抬头突然和玻璃门上的“诡异人脸”四目相对——是不是瞬间清醒了?最近南京地铁3号线就因一张话剧海报“火”了,不少乘客表示被吓到了。虽然地铁方两天内撤换广告平息了争议,但这场乌龙背后,暴露的其实是公共服务中“头痛医头”的老毛病。

南京地铁针对争议海报的“闪电处理”值得点赞,这一高效处置不仅迅速消解了乘客在通勤场景中遭遇“诡异人脸”的视觉不适与心理冲击,更以主动担责的姿态及时遏制了负面舆论的扩散蔓延。但复盘事件脉络不难发现:从网友首次发帖到舆论发酵、媒体介入,基层工作人员对海报争议竟“一问三不知”。这种被动局面暴露出地铁各层级间信息传达的不畅——倘若每个站点都能像成都地铁那样设立“广告问题直通车”(4小时响应机制),搭建起覆盖市民反馈、实时处置的快速响应网络,又何须依赖媒体作为传声筒?

争议海报虽已下架,但事件留下的思考不应停止:广告商或许觉得“艺术无罪”、地铁方可能强调“审核局限”,可关键在于,二者都忽略了公共空间的特殊性——张贴于反光玻璃旁的海报,在灯光折射下形成的扭曲人脸、模糊光斑等动态视觉干扰,本质上是地铁管理方对公共环境的实地预设失察。与其“事后灭火”,不如引入上海迪士尼“游客动线预判”的治理智慧:连花车巡游时哪个位置的游客可能被树挡住都提前排查、纠正。大到空间布局、小到光影效果,地铁官方都应在投放广告等内容前通过场景模拟、实际测试排除潜在风险。公共服务的温度,就藏在“把问题想在发生前”的主动作为里。

大学生写论文尚且要查重,公共广告投放为何不能建个“风险数据库”?将恐怖元素、光效冲突、色彩心理暗示等纳入智能筛查指标,实现技术初审与人工复核的双重校验。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民体验官”机制,在地铁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发布测试、调查,通过建立网络市民评审团,邀请不同年龄、职业的公众代表参与广告方案的场景化测评,让人的真实感受成为方案落地的重要标尺。毕竟,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我觉得好看就行”的甲方。

撤换快是态度,排查慢是能力。城市治理不是消消乐,不能总等问题冒头再消除。与其让乘客和“诡异人脸”面面相觑,不如把设计、实操等各类影响因素都写进广告投放手册——公共服务,有时候就差这“多想一步”的用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