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博物馆里的十二生肖”系列丛书之《灵蛇之珠:博物馆里的蛇形文物》出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1:38:00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实习生 赵佳凝 左玉童

蛇是一种神兽,是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灵蛇之珠”的故事源头,可以追溯至《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讲的是春秋时期,隋国君主曾救治过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这条蛇为了报恩,衔来一颗明珠送给他。这枚宝珠直径超过一寸,夜晚能发光照亮整间屋子。自此,古人用“灵蛇之珠”来代指稀世珍宝,也被后世借来代指珍贵的事物或者人的卓越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一种神兽,也被视为智慧和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作为“弦歌”图书品牌打造的“博物馆里的十二生肖”系列丛书之蛇年篇,《灵蛇之珠:博物馆里的生肖蛇文化》一书分上下两册,以世界各博物馆里的文物珍品为依托,纵观古今,横跨中外,从文明起源开始找寻蛇的踪迹,爬梳全人类蛇文化的脉络,为各位读者奉上一篇篇带着独特视角、精致笔触的文艺小品。

上册各篇,从民俗、文学、文字、神话、图腾、宗教等角度,综述中国蛇崇拜和蛇文化的发展历程。您可以跟着各位作者,去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四神镜中的玄武组合、“滇王之印”上的蛇形印纽;感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堆塑龙(蛇)纹透底器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所藏商周石蛇上的龙蛇气象;寻找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早期妊簋、河南博物院所藏妇好鸮尊、湖北省博物馆所藏曾侯乙尊盘上的蛇纹;想象洛阳古墓博物馆藏汉画中的灵蛇如何沟通阴阳,延长生命的空间;您可以在北京、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各地,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蛇文明的痕迹。您还可以结合历朝历代若干以石像、画像砖、陶俑、绢画、书法、首饰、文具、玉器、青铜器等形式存在的“人首蛇身”文物形象,从“人蛇相伴”和“半人半蛇”两方面,直观感受中国早期艺术中的“人蛇”如何共在。

下册各篇,体现“全球”和“西北”特色。首先,将视角扩大至全球领域,探讨西方古典时期爱琴海区域从米诺斯、迈锡尼到希腊蛇元素的象征与意义;从甘肃马家塬墓地出土的战国鹰首格里芬缠斗蛇纹金带饰,管窥巴泽雷克文化、西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比较中国与古埃及、巴比伦、印度“蛇舞”崇拜的异同;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蛇形陶瓶、大理石像、青铜雕像、油画、铜钱中为研究中国蛇文化寻找必要的鉴借。其次,将视角聚焦于中国西北地区,寻找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地区的典型“蛇文物”,分析敦煌佛教艺术中的蛇形象,探索中西文化交融视域下,同一图像母题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现,管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敦煌文化艺术中的独特表现。

【作者团队】

《灵蛇之珠:博物馆里的蛇形文物》(上册)作者团队

(按收录书中文章顺序排序)

中国国家博物馆霍宏伟

上海博物馆 张经纬

中国国家博物馆郝爽君

河南大学 韩鼎

四川美术学院 高可

鲁东大学 张广村 范聪颖

良渚博物院 潘嘉平

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罗飞

河南博物院鹿继敏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侯秀敏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石牧阳

湖北省博物馆 周韫奇

恒达文博科技有限公司 王沛雯

中国国家博物馆 杨小燕 刘如心

作家 何大江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徐婵菲

中国国家博物馆李重蓉

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强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客座教授邓斌

故宫博物院冯小夏

天津博物馆 张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韩明

《灵蛇之珠:博物馆里的蛇形文物》作者团队(下册)

(按收录书中文章顺序排序)

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塔娜

陕西历史博物馆高小超

甘肃省博物馆辛欣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神帅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杨艳丽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赵玉茜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马艳辉

青海省档案馆付君琴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方璐

中国国家博物馆吕潇婷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张扬

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服务协会王炼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朱爱

伦敦大学赵嘉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