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别让冲锋的尖兵被问责乱象压弯了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9:47:00    

极目新闻评论员 程曼诗

实习生 李昕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其中“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健全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问责案件提级审核制度,防范和纠正对农村基层干部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引发热议。这一招直击农村基层干部问责乱象,正是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破局点。

相关截图

农村振兴战场上,基层干部本该是冲锋尖兵,却常被问责乱象压弯了腰。乱问责、错问责、问错责,成了基层干部头顶的“紧箍咒”。如今,提级审核制度出台,剑指问责泛化、简单化顽疾,绝非小题大做,而是迫在眉睫的治理刚需。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问责。但什么叫问责泛化?泛化,就是泛泛而谈、一概而论。只在表面挠痒痒,没有问具体、问根本、问究竟。一些地方在执行中不区分问题性质、责任层级与情节轻重,搞“一刀切”“液压机”式追责,将偶发失误与主观失职等同视之,把客观条件限制导致的结果归责于执行者,甚至以问责频次替代整改实效,用通报批评代替精准施治。

比如,有些地方把问责当“万能药”,不分天灾人祸、不管历史旧账,“见事就问、逢错必追”。基层干部权小责大,前脚在田间抢收救灾,后脚因数据误差被通报;前脚调解陈年纠纷,后脚因记录格式被追责;前脚抢修山路,后脚因台账不全挨批。“干得多错得多”成了怪圈,逼得“干将”变“看客”。

简单化问责,看结果不查过程,重处分不问缘由,把问责当“甩锅”工具、卸担“法宝”,到头来,让问责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某地河道清淤进度滞后,直接将责任归咎于村干部,却无视上级拨款延迟、机械调配不足等深层原因。如此粗暴问责,不仅治不了“病”,还寒了人心。

问责就是拧螺丝。虽说螺丝拧得越紧,部件连接越牢固,但易造成滑丝、变形甚至断裂;当然,反过来,螺丝拧得越松,连接易松动,可能引发部件移位、脱落,影响使用安全。可见拧螺丝要掌握一个度。

提级审核制度,是给问责装上“度量衡”。以往,乡镇一级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问责尺度全凭主观拿捏。一些涉及多部门协作的复杂项目中,乡镇既要推进项目,又要评判各部门是否履职到位,很容易出现为了完成任务,对自身或关联部门的失职行为“从轻发落”,或是因急于交差,对基层干部过度问责。如今,重点领域问责案件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复核,从事实认定、责任划分到量纪尺度层层把关。这不是加码或者松劲,而是让问责更精准:对“躺平者”绝不姑息,对“实干家”宽容纠错。拧螺丝要讲究力道,问责也要刚柔并济。

破局之路,重在刀刃向内、多管齐下。要建立“尽职免责”清单,明确不可抗力、程序合规等免责情形;推行“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兜底;更要严惩借问责耍威风的官僚主义。唯有让“流汗者”不再“流泪”,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全力奔跑。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