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镜头|汉风古韵说东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9:00:00    

去年年底,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24年河北六大考古新发现”。近日,随着相关考古最新成果公布,这座尘封千年的古城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真定国宫殿遗存的发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河北地区诸侯王都城建筑格局的历史物证。

那么,东垣古城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历史呢?对此,翻阅存世中华典籍文献,或语焉不详或辑录不确。时至今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研究彼此互证互启,逐步廓清诸多历史迷雾,文化根脉也日渐清晰。

——编 者

正定博物馆陈设的镌有“安乐垒”记载的五代残碑。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东垣古城遗址,是真定地名的肇兴地,汉高祖在此平定叛乱,改东垣为真定,取“真正安定”寓意。这里是汉武帝诏封的真定国故都。两千年前,刘秀在此迎娶真定王刘扬甥女郭圣通。文武汉风,魏晋常山,在这里留下了太多历史遗珍。

我一直从事地方史志研究。20世纪80年代,有文物爱好者在该遗址发现真定王宫署菱形纹方砖和汉代瓦当。从1987年我参与编著《石家庄地名志》到1994年出版《石家庄市志》、1999年出版《石家庄市历史文化精华》、2011年出版《石家庄通史·古代卷》,这些书均收录了东垣古城部分建筑构件照片。如今,这里开启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对于揭示其历史真貌意义非凡。

《汉书》卷53《景十三王·刘舜传》。 梁勇供图

恒山郡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明曙光很早就照耀在滹沱河畔这片土地上。

东垣城邑,始于战国,是中山国建都灵寿后在滹沱河南岸所创建,原名“垣”邑。《史记·赵世家》载: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踏上了围剿中山国的征程,陆续攻占中山国的鄗(今柏乡固城店)、封龙、石邑(鹿泉南故邑)、垣(石家庄东古城)四座城邑。

按唐代赞皇籍名相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之说:“以河东有垣,故此加‘东’。”意思是,由于赵国的河东(今山西省)已有“垣邑”(今垣县),所以把刚占领的中山国的“垣”改名“东垣”,成为赵国北上燕、代的战略要地。

《史记·苏秦传》《战国策》均记载:公元前334年,苏秦游说燕文公与赵结盟,“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这段话说明了东垣在燕赵之间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克邯郸,赵国灭亡。嬴政于东垣置恒山郡,成为恒山(今唐县大茂山)以南“南抵房子,西到井陉,东到苦陉”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大约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封张耳为“恒山王”,都东垣。由此引发张耳当年的盟友陈馀的嫉恨,于是发兵攻东垣,张耳弃城投奔汉王刘邦。

公元前204年,韩信、张耳在井陉背水一战,消灭赵王歇和陈馀。刘邦封张耳为赵王,都邯郸(一说在邢台襄国)。恒山国改为恒山郡,治所为元氏(今元氏故城),张苍为恒山郡守。

张耳病逝后,其子张敖(娶鲁元公主)嗣位赵王。值得玩味的是,在东垣古城西侧小沿村(今石家庄市沿东街)古有云盘山。20世纪70年代,在这座山的高等级封土墓葬中出土了“长耳”铜印和铜缕玉衣残片,因此被认为是张耳墓。已改封赵王的张耳为何葬在原恒山王封地,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汉文帝刘恒即位,因避名讳,改恒山为常山,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45年)封皇子刘舜为常山王。汉代行政区为郡国并行制,郡守和诸侯国相均为二千石级别。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刘舜薨,嗣王刘勃荒淫无德,汉武帝遣张骞赴元氏巡察,张骞回京历数刘勃罪孽。武帝诏废常山王,将刘勃迁于房陵(今属湖北),常山复为郡,治所依然在元氏(今元氏故城)。

小沿村张耳墓出土的汉代玉璧图片。 梁勇供图

真定故国

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代相陈豨叛乱,刘邦亲率大军赴赵国邯郸。

赵国相周昌上奏:“恒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二城。请诛守尉。”此时恒山郡辖25县,治所在元氏(今元氏故城),辖域包括东垣县。

这一年,刘邦亲率大军在东垣平定陈豨同党赵利的叛军,并改东垣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载:“上自击东垣,降之,更命东垣为真定。”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或许为维系刘氏亲情和实行“推恩令”的承诺,诏封刘舜第三子刘平为真定王,置真定国,食真定、肥累(今藁城城子村)、绵蔓(今鹿泉北故城)、藁城(今藁城丘头)四县,由此,真定城成为诸侯王都城。

据《史记》《汉书》记载,西汉真定王传七代:刘平、刘愝、刘申、刘雍、刘普、刘扬、刘得。

这座诸侯王都城的历史,在史籍中言之凿凿,且不断有文物出土,揭示其历史文脉。

光绪《正定县志》卷末《杂记》记载,清光绪年间,东古城(今属石家庄市长安区),“农人为打坯入地二尺许,见一瓦缸,有古钱不计其数……约得二十余千钱,皆红铜,背面篆‘货泉’二字”。货泉是新莽朝的主要货币,当时这里是第六代真定王刘扬控制时期。

公元24年,经河北世族刘植和宋子(今赵县宋城)大将耿纯游说,真定王刘扬决定与刘秀联姻,将甥女藁城郭圣通嫁给刘秀。彼时,刘扬击筑,为郭圣通和刘秀婚礼助兴。

刘秀得到刘扬十万兵马,在河北诸将辅助下,消灭了邯郸伪皇帝王朗,并说服河北名将马武合兵一处,平定天下。次年(公元25年),刘秀于鄗城(今柏乡县固城店)南筑坛祭天,登基为帝,光复汉朝,建都洛阳,改元建武,史称“东汉”。

汉代谶纬之说风行。今人已无法确切获悉真定王刘扬此时的心态,他眼见自己甥女婿做了皇帝,而此时他脖子上生出一只红色瘿瘤,方士蛊惑“瘿扬当为帝”,勾起了他的政治野心。

《后汉书·耿纯传》载,建武二年(公元26年),“时真定王刘扬复造作谶记云:‘赤九之后,瘿扬为主。’扬病瘿,欲以惑众,与绵曼贼交通”。意思是,刘扬与绵曼县(今鹿泉北故城)叛军联合谋反。刘秀派大将耿纯到真定国,邀刘扬及其兄弟进入馆舍,一举诛杀,为东汉王朝消除了一个隐患。

刘秀为安抚皇后郭圣通,封刘扬之子刘得为真定王。

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刘秀与郭圣通的政治婚姻失去了意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怒斥郭圣通“无关雎之德,有吕霍之风”,废去后位,迁居北宫。刘得也随其表姐失宠被贬为真定侯,原真定国属县归常山郡,真定(今东垣古城)成为一个边缘化的侯国城邑。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皇子刘昞为常山王,都元氏,真定(今东垣古城)成为常山国属县(编者注:《后汉书·郡国志二》此时只记载常山郡辖真定县,没有真定侯国的记载,据此推测刘得真定侯国时间或很短)。汉末建安十一年,末代常山王刘暠在黄巾起义军攻击下弃城逃走,常山国被废。

东垣古城遗址排水管网系统。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安乐故垒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废汉献帝刘协而自立为帝,建国号魏,建都洛阳,建元“黄初”,对政区做了重大调整——“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冀州治所邺城升为五都之一,冀州迁治信都(今衡水冀州区)。常山郡治从元氏迁真定(今东垣古城)。元氏县改属赵国。常山郡辖真定等7县。

公元254年,封楚王曹彪之子曹嘉为真定王,真定城再度成为诸侯都城。

不久,司马氏废曹魏,建晋,大封司马氏诸侯王,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衡为常山王,都真定(今东垣古城),真定城垣扩建,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名城。

魏晋十六国时期,真定(今东垣古城)先后是常山郡、常山国、真定县治所,但随后兵燹频仍,经历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乱时代。

公元350年,冉闵灭后赵,建冉魏,率军攻占襄国(今邢台),游食于常山(今东垣古城)、中山郡(今定州)。前燕大将慕容恪攻冉闵于常山(今东垣古城),在滹沱河北岸筑安乐垒(今正定),作为控扼滹沱河的战略坞堡。

公元398年,北方鲜卑族的拓跋珪带领铁骑征伐鲜卑慕容垂的后燕政权,占领常山郡城(今东垣古城)后,登上城头,隔滹沱河“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将常山郡城迁至安乐垒。

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史称北齐。在安乐垒置常山县,而常山郡治所复置于真定县(今东垣古城)。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于安乐垒置恒州(治所在安乐垒,今正定),“统县八”,辖常山郡(治所在真定县,今东古城)。

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常山郡。真定县(今东垣古城)属恒州。〔编者注:这段时期建制变化频繁,学界争议甚多。据《隋书·地理志》载,“真定(今东垣古城)旧置常山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公元596年)分置常山县(治安乐垒,今正定)。大业初置恒山郡(今正定),省常山(即常山县)入焉”。〕

东垣古城遗址出土的空心砖。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真定北迁

东垣古城何时彻底废弃?史籍记载不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与隋唐之际河北政权更迭相关。隋灭亡,窦建德控制河北,建大夏,都城即今广府城,于石邑置恒州(今石家庄振头)。后来,窦建德被李世民俘获后斩杀,刘黑闼复建大夏,继续控制河北。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等灭刘黑闼,唐王朝控制河北,调整政区,将恒州(今石家庄振头)和真定县的治所同时迁至安乐垒。

自此,东垣逐渐成为一座废城,被称为“古城”或“故城”。

东垣作为郡、国、县治所近千年,其显赫地位留著于史书中,也留在许多碑刻中。

唐后期,这里依然是成德军节度使在滹沱河南的军事要塞,称“常山城”。在东古城村西出土的《唐故成德军节度使榷务专当官赵府君(公亮)墓志铭》记载:“中和五年(约公元885年)三月六日迁神于镇府真定县常山城西约一里中山乡。”

北宋名为“常山镇”。《宋史》卷95《河渠志五》载,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河北转运使耿旺开镇州(今正定)常山镇南河水入洨河,至赵州”。

金元时期,这座常山镇是否驻军或是否有行政建置,文献少有记载。

明代始,真定卫在古城(今东垣古城)东侧置百户所和军屯,垦种滹沱河南的耕地。朱元璋推行卫所军屯兵制,真定府与保定府置真定卫,每卫5600人,分前后左中右五个千户所,还领娘子关、固关等守御千户所。千户所下辖若干百户所。真定卫置“军屯七十有二”,坐落滹沱河沿岸真定、藁城、获鹿、栾城等州县。南高营、北高营、南翟营、北翟营都是真定卫的军屯或百户所。

1985年,笔者在南高营发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真定卫前所百户陈策”为其七世祖立的《陈氏宗族题名记碑》,碑文记载:“一世祖陈佑,扬州高邮州昌平乡人,洪武元年九月投徐达丞相下归附,从军豪拨真定卫中所。”可见,陈佑是归附大将徐达的军卒,调拨真定卫,世代军籍。南高营陈氏均为陈佑的后裔。

2024年12月11日拍摄的东垣古城遗址建筑散水。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根脉印记

东垣古城遗址西侧,陆续有村民在城内外耕作定居。

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重修上京毗卢寺碑记》布施名中出现了真定县“古城”村。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真定县志》卷三《田赋·乡村》也有古城村的记载。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真定县志》卷五《乡村》记载:“古城村,东西中有三。”该志卷一《社图》描绘东古城“棘壁寺”和“大古城”及东西两侧两个“小古城”村。顺治《真定县志》卷一《南关厢图》上有“三古城”。

清中期形成两个古城村,按方位,居东者名“东古城”,位于西侧的叫“西古城”。东古城村吕和尚家保存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十一月十七日和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地契各一份,均写“正定县古城”。而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地契上写“正定县东古城”。

1941年3月8日,正式将正定、获鹿县65个村划归石门市,原属于正定县的东垣古城遗址及周边村落成为石门市的辖域。

作为一代名城,东垣古城的历史在后世农耕等活动中时而显露——

1963年遗址内挖排水沟时出土成批半两钱范、五铢钱范和陶碗、陶马。

1982年前后,在东古城村东“大土疙瘩”附近发现西汉铸钱作坊遗址。

1985年,笔者在南高营村民家发现大型红砂陶缸(盛酒器)及陶鬲、陶豆等,村民作为喂鸡或盛粮食器皿。现存石家庄博物馆的6组半两钱范,是文物专家王海航从北京文物商店转购回来的。

1980年至1985年间,石家庄文物爱好者李玉瑞在古城内发现汉代宫署建筑构件回纹、菱形纹方砖和大型板瓦。

城市地标

2011年12月、2012年2月至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先后两次对东垣古城遗址部分地域进行调查,发现城垣、护城壕、窑址、水井等遗迹222处,表明这座城垣有规模宏大的建筑和手工业作坊。2013年3月,该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河北对东垣古城遗址启动全面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三纵三横路网系统”和大型夯土基址群。2024年,河北对东垣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两汉时期真定国宫殿遗存等,并确认东垣古城遗址属于太行山东麓冀中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中心城市之一,入选“2024年河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长期研究并关注东垣古城历史的学者,衷心希望该遗址把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科学配置文旅服务要素,使之成为石家庄城市历史的地标、文化根脉的新亮点。(梁勇)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