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手表眼镜暗藏微型摄像头,智能装备如何保护隐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9:53:00    

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穿戴设备涌现,大量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商品都开发了摄录功能。记者注意到,在一些网络平台,合法合规的智能穿戴产品中也混杂着非法窃听窃照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未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制售窃听窃照设备的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构成犯罪,购买者也有可能因此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案例:网店销售手表暗藏偷拍“机关”

一家网店销售的手表经鉴定为窃照专用器材

北京朝阳检察院刚刚办理了一起销售具有偷拍功能智能手表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李某经营着一家网店,许某受雇帮忙打理。此前,该网店主要销售普通手表、摄像头、防狼喷雾等常规商品。

偶然间,许某发现一款带隐藏摄像头的智能手表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两人开始在网店销售这款手表。面对客户对“熄屏拍摄”功能的需求,他们通过互联网寻找教程,制作了相关说明书,并教授客户如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操作。

但好景不长,去年11月,二人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原来,他们售卖的手表暗藏“机关”,表盘的右侧旋钮中隐藏着微型摄像头,拉伸旋钮就能进行录像拍摄,旋转旋钮还能调整摄像头拍摄的方向,这种隐蔽设计让拍摄对象很难察觉。

经专业机构鉴定,该手表被认定为窃照专用器材。最终,二人因犯非法销售窃照专用器材罪,受到刑事处罚。

记者注意到,全国多地司法机关办理过多起此类犯罪,涉及智能眼镜、手表、手环等。江苏省溧阳市法院近日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黄某原为一名网店店主,因生意不佳,萌生了通过销售非法设备牟利的念头。去年6月,黄某对普通眼镜进行改造,在镜腿侧边加装微型摄像头,内置储存卡,轻触镜腿上的小黑点即可录制视频和照片,隐蔽性极高。不到两个月,黄某就销售了13台,非法获利8000余元。经鉴定,这些眼镜均属于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黄某也因非法销售带有隐蔽摄像头的“偷拍眼镜”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

调查:带有摄像头的智能手表 网上不少

在朝阳区一家大型综合商场,记者询问了售卖苹果、华为、三星、小米品牌的商户,均被告知,在售的智能手表中没有任何型号的产品安装摄像头。

一家商铺店员介绍,“这些品牌都没有,只有儿童手表有(摄像头)。”随后,他将记者指向了某儿童手表品牌专柜。记者在柜台看到,该品牌的儿童手表在表盘上方安装有正反双向摄像头,可以拍照和摄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旦手表装有摄像头,用户可能会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或者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进行偷拍。出于隐私和安全考虑,很多知名品牌制造商倾向于不将摄像头作为智能手表的标准配置。

与知名品牌在售的智能手表情况不同,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检索发现,带有摄像头的成人智能手表产品比比皆是,售价均在几百元。不少产品表盘侧面安装了“可抽拉”的隐藏式摄像头,也有部分手表摄像头安在了表盘上或表盘侧面,虽非隐藏式,但因为摄像头很小,也不易发现。

记者随机咨询了4款带摄像头的手表,店家均表示,摄录时不会有提示灯闪烁,其中一款还支持熄屏拍摄,另一款则支持熄屏录音。当记者询问该产品是否有质量认证等资质文件时,客服都说“有”,但只有一家客服向记者提供了广州某认证中心出具的3C证书,另有两家客服提供了3C认证编号,但记者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查询,却显示“没有找到匹配的记录”,店家对此也无法给出合理解释。还有一家客服未能提供任何证明,只说“签收产品后就能看到”。

记者请教了朝阳检察院办理这类案件的检察官。检察官表示,从部分隐藏式摄像头的设计看,这类手表与案件中的窃照手表存在相似的非法特征,但究竟是否属于窃照专用器材还要经过专业鉴定才能确认。

检察官告诉记者,若产品外观可疑,商家又无法出示合法有效的质量认证证明,这类产品不建议消费者进行选购。商家也要谨慎进货,以免惹祸上身。

辨别:正规摄录眼镜 带有明显提示功能

在同一家电商平台上,具有摄录功能的智能眼镜是否合法正规?则更易分辨。记者注意到,一些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所售卖的AI拍摄眼镜,摄像头无论安装在镜片中间还是镜片两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开启摄录功能时,会有提示灯亮起,摄录时还会发出提示音。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有消费者在产品下留言询问,是否可以遮挡提示灯。一位客服给记者发来其中一款眼镜使用状态的展示视频,摄录功能开启后,镜片右侧的摄像头会持续闪烁白色灯光,提示作用比较明显。在记者的询问下客服进一步介绍,如果用覆盖物遮盖了提示灯,眼镜将无法进行拍摄。

在这家电商平台上,记者尚未发现“可疑”的摄录眼镜。在以往公安机关查获的窃听窃照专用设备中,“隐蔽拍摄”也是非法窃照眼镜的最大卖点,即在开启摄录功能时没有提示,或者提示功能极其隐蔽,外人很难发现。

随着相关部门打击力度的加大,电商平台也在加强监管。当记者在一些电商平台以“摄录眼镜”+“隐蔽”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往往一无所获。在用“隐蔽拍摄”检索时,某电商平台还跳转到了“绿网计划”页面,出现相关法律法规提醒和风险提示。记者注意到,在一些案例中,窃照眼镜往往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私下售卖。

追问:购买使用非法设备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从网店消费者的询问以及相关案件证据反映的情况看,购买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出于追求新鲜事物或自身安全防护需要买来自用;一类欲用于非法用途,比如偷拍他人或者考试作弊“搜题”使用;还有一类则是出于维权取证需求。

何树利表示,不建议购买使用这类非法产品,哪怕只是在家自娱自乐。《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对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使用。

使用者如果用于非法用途,比如考试作弊,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或者危害国家安全等,不管设备是否合法,都将面临相应的治安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至于那些有维权取证需求的购买者,记者也咨询了基层法院的法官。该法官表示,偷拍偷录的证据能否作为合法证据使用,需结合场合、手段、内容及目的等因素综合判断,‌并非一概无效‌,但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则会被排除。如果未经审批,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取得的证据,一经证实,证据效力很可能受到影响。

提醒:如何分辨正规产品?看资质与功能谨慎选择

“近年来,窃听窃照设备的非法流通已成为威胁公民隐私安全的严重隐患。此类设备可能被用于偷拍盗摄,侵害公民个人隐私,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北京市国振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树利告诉记者,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何树利解释,窃照专用器材是指以伪装或者隐蔽方式使用,经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技术检测后作出认定性结论,包括具有无线发射功能的照相、摄像器材;微型针孔式摄像装置以及使用微型针孔式摄像装置的照相、摄像器材等。

通俗来讲,具有隐蔽拍摄、录制功能,以伪装或者隐蔽方式使用,无明显提示,容易被用于非法获取他人隐私信息的设备,就符合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特征。但最终结果仍需公安机关的技术检测,通过分析设备的电路结构、软件程序、信号传输等方面,判断其是否具有窃听窃照功能及是否符合非法设备的特征。

随着越来越多的穿戴设备被加入了摄录功能,普通人又如何分辨呢?

何树利表示,首先可以查看产品的资质和认证,正规电子产品通常有相关的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等资质文件。其次,关注产品功能和特性,比如产品摄录功能开启时是否有明显的提示,是否具有微型化、不易被察觉的特点,是否带有微型摄像头、针孔摄像头等。两项综合起来判断如果问题较大,则建议谨慎销售和购买该产品。

另外,何树利还提醒,除了这些智能穿戴设备,如果普通生活用品如充电宝、保温杯、车钥匙、胸针等被设计成了带有微型摄像头的产品,脱离了产品的原本用途,消费者更要谨慎购买。

建议:统一标准 完善行业安全认证

随着AI发展和人机互动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安装了摄像头。北京市广衡律师事务所主任赵三平表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虽然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及个人信息保护条款,但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法律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例如,智能家电、家居、穿戴设备的隐私保护标准尚未统一,存在仅仅有法律规定,却缺乏具体的制造、安装细则问题。“就像智能手表并不是说不能安装摄像头,但是摄像头该安在什么位置、怎么安装、如何兼顾隐私保护,都需要明确统一的标准。”

因此,赵三平建议,应当推动建立行业安全认证制度,在促进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发展的同时,保障安全底线,探索二者之间合理的边界。具体来说,应设定统一标准,要求智能设备在出厂前必须通过严格的隐私保护检测,并附带详细的条款说明书,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的功能、隐私保护措施等相关信息。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行业的行政监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