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驰神运思,以面塑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3:28:00    

面塑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人文魅力。在面塑创作中,观赏收藏类作品因其工艺复杂、费时费力,往往考验着作者的技艺与匠心。在青岛平度有这样一位“80后”的面塑非遗传承人,他潜心探索面塑技艺,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工艺美术技法,近年来更以葫芦里的创作打造出独具个人风格的面塑作品。

刘伟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进行葫芦面塑创作

4月2日,位于平度红旗路附近的一间工作室里,平度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伟正在创作着自己的作品。在这间工作室中陈列着大大小小上百件面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各种葫芦里创作的作品,它们主题丰富、内容多元、置景精美,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我的面塑作品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葫芦为载体。”刘伟介绍,他擅长使用掏空了的葫芦,在其“肚子”里着手创作。

刘伟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进行葫芦面塑创作

刘伟在处理面塑作品细节

“场景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刘伟介绍,在葫芦内部呈现面塑作品首先要进行场景布局方面的设计,有时为了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他往往要先动脑子想上一个礼拜甚至十好几天,想明白了之后再动手创作一个个内部景观和人物,把它们巧妙地安置在葫芦中。在刘伟的葫芦面塑作品中, “四大名著”“十二生肖” “福禄寿喜财”等主题内容生动丰富,造型喜乐鲜活,展现出民俗技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魅力。

《红楼梦》《西游记》等主题的面塑作品

《西游记》主题的面塑作品

《红楼梦》主题的面塑作品

《三国演义》主题的面塑作品

《水浒传》主题的面塑作品

刘伟介绍,现在人们通常见到的面塑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民俗类,最常见的就是那些插在小棍上的普通面人,它们大多数的制作都比较简单,主要受小孩子们喜欢。第二类是可食用类,比如造型各异的花饽饽等。“第三类就是我创作的这种观赏收藏类面塑。”刘伟表示,这类作品往往可以达到艺术品标准,可以参加一些国内的重要比赛。2024年,刘伟创作的面塑作品《福娃舞起中国龙》以葫芦为载体,包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以精美的场景、活泼的氛围、精彩的艺术呈现最终入围了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

刘伟创作的面塑作品《福娃舞起中国龙》入围了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

刘伟的醒狮面塑作品

“其实我以前是一位动画师,参与过一些二维动画的制作。”2012年,刘伟开始接触面塑这种艺术形式,觉得可以通过面塑将自己以往在纸上绘画的平面作品,以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于是,在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索与实践中,自身有着工艺美术专业底子的刘伟渐渐把面塑玩精做专。与此同时,他还综合运用了烙画、剪纸、绳编、雕刻等技艺,将它们体现在其代表性的葫芦面塑作品中,呈现出匠心独运的作品。

刘伟的葫芦面塑作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寂寞会发慌,而孤独则是饱满的。”刘伟认为,自己的性格更喜欢“宅”在家里进行创作,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沉下心来做好面塑的源动力,并在创作中收获作品与内心的安慰。在刘伟看来,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与唯一性。近年来,刘伟在“国潮”面塑上钻研探索,将青春可爱的面塑形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面塑之路上,刘伟也曾像许多手艺人一样,遇到过创作瓶颈,有时作品会不断重复自己,难以取得突破。刘伟感慨地表示,尽管自己平时并不是一个太喜欢出门的人,但为了寻找灵感开拓思路,也会不断敦促自己多走出去开眼界。

刘伟的工作室里会准备各种葫芦以供创作

刘伟的工作室里会准备各种葫芦以供创作

刘伟更享受自己在工作室里创作的状态

从以面塑形,到以面塑心,刘伟将自己最大的热情投入面塑创作中。“一天不做就手痒。”刘伟笑着说,有时自己和朋友们正聊着天,忽然有了创作灵感,就不自觉地“走神”了。“要坚持四个字,驰神运思!”面对未来,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刘伟最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上,能始终收获源源不断的灵感,做出更具创意的作品。

刘伟擅长将面塑融入葫芦中进行创作

刘伟擅长将面塑融入葫芦中进行创作

刘伟的面塑作品

刘伟的面塑作品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孟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