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报告:广东位居人工智能第一梯队,仍需构建“五大链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20:33:00    

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的广东人工智能产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仍需解决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算力不足等问题。

4月24日,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2025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此前,该中心实地访谈了11家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受访企业对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环境评价较高。报告认为,广东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多样化应用场景,在应用层的产业实践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在创新生态构建、区域产业协同、产业规模化增长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图片来源:《2025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情报研究所区域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振江在发言中表示,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在于兼具了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即在机电技术与数字技术两个领域的布局。同时,广东在智能终端领域拥有很多知名企业,如华为、美的等智能终端企业已经能形成很大的应用场景。此外,广东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领域制造基础雄厚。

周振江认为,广东需探索AI融合支撑智能制造等场景,并推动通用或垂类的大模型与当地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还需发挥业省内龙头企业在技术或供应链等方面赋能更多中小企业的作用。最后,还需发挥科技金融的活水作用,推动更多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报告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广东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得到广泛应用。此外,广东在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领域加强规划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产业研究部负责人洪宁宁向第一财经表示,如何将AI技术优势应用于生产流程的优化,是当地很多行业企业关心的问题。对企业家而言,他们有意愿利用AI技术来优化生产,但具体如何应用还有待明确。就现阶段而言,既懂对应行业生产知识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稀缺。

谷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崔海涛在分享中提到,希望在硬件、光学、算法等关键领域,广东能有一些特别的专项人才政策或基金。同时,在算力支撑和产业园区布局方面,希望能有一些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的产业园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较好的办公环境。此外,他还希望加强大湾区内的行业交流与协同创新。

报告显示,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实力、市场份额等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深圳、广州两市在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中排名前五十。从国内市场看,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增速、企业总量、大型企业数量等指标均为国内首位。

在企业数量方面,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名单中,广东共有12家企业上榜,仅次于北京(20家)。其中,广州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分别排在全国第5、6位。近五年来,广东AI相关企业注册数量领先全国,其中深圳企业注册总量最多(11263家)、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大型企业数量居首(1333家)。

在产业区域竞争力方面,去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省内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格局中,广东位居第一梯队,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广东已形成以深圳、广州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主引擎,大湾区其他城市特色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深圳企业集聚度高、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广泛。广州依托强大的商贸和服务业,以及发达的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形成特色明显的应用场景群。佛山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已推动了家电、机械装备等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东莞正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与“AI+制造”。珠海正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

报告指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仍面临国外技术封锁、算力未跟上产业发展等共性问题。创新生态方面,存在数据流动不畅通、人才储备有限、政策落地需强化等;地区协同方面,珠三角城市间产业规模差距较大,协同化、差异化不明显;广东还存在“东部缺算力,西部缺需求”的错配现象。

针对以上发展障碍,报告提出“五大链条”的策略建议,协同助推广东人工智能产业裂变式发展。一是通过强化算力基础设施攻坚,突破大模型技术瓶颈,深化量子计算等前沿布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攻坚链;二是通过开放多领域标杆场景,推动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区域产业生态环境打造“政府-企业-社会”场景应用链;三是构建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从而优化“数据-人才-资金”要素供给链;四是以强化深穗莞佛四城联动、深化粤港澳合作、试推AI“飞地园区”模式来强化“联动-融合-协作”生态协同链;五是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创新包容监管、优化政务服务等建立“立法-监管-服务”政策保障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