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公园里的生态课堂,在城市绿洲中培育自然守护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22:36:00    

近日,演员李现在社交媒体分享的“打鸟”(鸟类摄影)作品,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打鸟”这一摄影圈行话,实际指的是运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随着话题破圈,生物多样性保护也走进了更多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观鸟活动。在广州的城区公园,每到周末就有亲子家庭参与观鸟,孩子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辨识出各种鸟类,记录羽毛特征与觅食行为。家长协助孩子制作观鸟笔记,共同探讨城市生态保护。

亲子家庭现场观鸟 许敏/摄

走进大自然发现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老师,我发现一只翠鸟,它的羽毛是蓝色的! ”“老师,小䴙䴘怎么又潜水了,它是去找吃的了吗?”“为什么这只鸟的叫声这么特别呢?”“老师老师,小白腰雨燕怎么飞这么低,是因为要下雨了吗?”4月12日上午,一场生动的自然科学教育课堂在广州市麓湖公园展开,4名学生手持望远镜与观鸟图鉴,在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的专业老师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城市观鸟探索。

现场查阅鸟类图鉴 许敏/摄

“池鹭是我们广东的留鸟,它们就在这里繁衍生长。”“黑水鸡的爪子尖尖的,它没有脚蹼,所以在水里游泳的时候就有点费劲,脖子要一伸一伸地往前游。”“黑天鹅是从国外引进的物种,但是很适应我们的生态环境,所以它们都在这里筑巢繁衍了。”在观鸟的过程中,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秘书长甄军耐心地向孩子们介绍每一种鸟类的特点和习性,当生动有趣的知识伴随着活灵活现的满园春色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引起了一阵阵惊叹。

现场观察的池鹭 甄军/摄

现场观察的黑水鸡 甄军/摄

6年级学生区梓晴告诉记者,自己在户外观鸟活动中收获很多,“认识了很多鸟,我没想到鸟类有好多不同的样子,有可能雌雄不同,未成年和成年的又不同,有时候有繁殖羽的也不同。”孩子们现场观察记录了17种野生鸟类和赤腹松鼠,在家长的协助下,他们还将数据上传至“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小程序。最后还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观察到的鸟类记录在自然笔记本上。

多维教育在大自然中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白胸翡翠的喙有多长?黑水鸡的脚趾比例如何?”在树荫下的自然笔记环节,孩子们将观察转化为笔尖的图画与文字。甄军解释:“绘画能暴露观察的盲点,比例失调的翅膀、记不清的羽色细节,会促使孩子反复查阅图鉴,印象反而更深刻。”活动现场,一年级的学生“芒果”正对照鸟类图册修改笔记,这种“观察-记录-纠错”的过程,正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核心路径。

现场观察的普通翠鸟 甄军/摄

家长黄女士告诉记者,为了观鸟活动,专门购置了望远镜和观鸟图鉴,“植物、动物、农学、昆虫,这些都可以多接触,都是对小朋友成长是有益的,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都有帮助。”

近三小时的课程中,参与者需徒步3公里,在百米外追踪小白腰雨燕的飞行轨迹,或透过枝叶缝隙观察大拟啄木鸟。“远距离观察既保护视力,又锻炼专注力。”甄军指着正在拍摄池鹭的家长说道。活动还暗藏“小心机”:“轻徒步路线贯穿林荫步道与亲水平台,家长不是旁观者,而是共同学习者。”这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活动中,父母需与孩子合作完成观鸟挑战打卡。甄军分享自身经历:从2013年陪儿子参加校园观鸟社,到转型为专职自然教育者,正是“了解产生热爱”的生动注脚。

现场观察的自鹤鸰 甄军/摄

据了解,我国内地观鸟爱好者人数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中国最全面的民间鸟类数据库——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统计显示,2023年,平台内已有超5万名活跃用户,更新数据量达到350余万条。观鸟已经从一个小众爱好,发展为备受大众青睐的热门活动。而周末发生在城市公园的自然课堂,正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生态保护的涟漪从家庭扩散至社会——正如孩子们笔记中稚嫩而坚定的笔迹:“我们要做鸟类的朋友。”

文|记者 许敏图|见署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