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春城无处不飞花下一句是什么(“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7 09:20:33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风俗来命名的节日。

为何要吃冷食呢?古时,每至初春节气,气候干燥,春雷滚滚,人们保存的火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山火。为了防止山火灾害,人们在春季往往会进行祭祀活动,并将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在这段禁火的时间,人们无法用火加热食物,便囤积大量冷却熟食,于禁烟时期食用,这便有了寒食节的来历。

又有说法,称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十九余年,忠臣介子推不离左右。重耳励精图治成为晋文公后,想重用介子推,但介子推一心只想与老母归隐山林。无奈之下,重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倔强的介子推拒不从命,与母亲抱死在树下。晋文公深感后悔,于是下令厚葬介子推,并推广这一日全国禁烟,不燃薪火,吃冷食,由此形成了寒食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的习俗与清明节逐渐合并,除了吃冷食,人们也祭祀、踏青、荡秋千、插柳、斗鸡、放风筝、斗百草,还有咏诗,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百多首寒食节相关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当是韩翃的七绝《寒食》:



韩翃不是个特别有名气的诗人。提起唐代诗人,大家首先想到李白、杜甫,但韩翃的寒食词却名气斐然,与李杜诗篇齐名。

这首《寒食》有多了不得呢?韩翃本来是个闲官,建中年间,作了此诗,被唐德宗赏识并提拔官职,一路晋升,成为了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风非常简洁明快,小时候背过他的《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这是他与《寒食》齐名的七绝,写景手法独到,但后人评价他并无深邃的情思与意蕴。

《寒食》在意蕴一处明显高于《宿石邑山中》。作者用笔灵动,飞花、轻烟, 似于诗中得了生命,从历史的尘埃中穿越而来,柳斜风动、宫中烟火、奴仆传烛,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出寒食节气,又叙事出王侯宫内盛世气度,依然在寒食此日兴盛烟火。

后人认为“日暮”二句体现了韩翃的嘲讽之意——特权阶级的恣意。但这首诗能够获得皇帝的强烈赏识,就说明韩翃本人并无明显嘲讽之意。

后人追着《寒食》大喊嘲讽,而尸骨已寒的韩翃掀棺而起:“我没说!”



提起张先,不得不提到他的典故——一树梨花压海棠。

据说他年纪八十多了还讨了一个十八岁的小老婆,于是被人取笑,写了: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据说是苏轼撰写,但并不可考。

张先是婉约派代表词人,词风工于巧,一般擅长写男欢女爱和诗酒生活。他最著名的词应数《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写法高妙传神。

《后山诗话》云:

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飞絮无影,世称颂之,谓之“张三影”。

——因他三处名句中都有“影”字,故称“张三影”。

这首写寒食的《木兰花》以“无数杨花过无影”出名,便是三影之中“坠飞絮无影”。(也有说《木兰花》不在三影之中,此处不展开细论。)

《木兰花》是张先暮年所作,上阙将寒食节活动写得热闹浪漫:年轻的吴地小伙舟头竞技,美丽的女子们结伴荡秋千、踏青,到处都是她们的欢声笑语,使这一日变得轻盈快乐。下阕一转视线,回到作者的小院落,夜中散去了白日喧嚣,寂静无声,只有月色清空明丽,飞絮掠过了无踪迹。

张先这位老翁,欣赏了白日的丽人,体验了寒食热闹习俗的快乐,回到家,却并不感到寂寞,享受着清明节气适宜的温度,眼里只有悠闲恬淡。此词看似并无深意,却体现了张先安适生活,从容不迫的心境,这只有持着这样的心境,才能写出“无数杨花过无影”。



周邦彦是天生的疏朗公子,爱读书,善音律,鲜衣怒马,漂泊无定。据说曾经是李师师的“入幕之宾”,会师师时躲避宋徽宗,屈藏塌下。最出名的词作为《苏慕遮》,中有名句: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首《琐窗寒》开篇几句,非常漂亮,朱户绿柳,中有一人茕茕孑立。此词是周邦彦抒发羁旅凄楚之情,怀想曾经与故人西窗剪烛,谈笑风生,又空忆少年漂泊,如何伤心。

如今他已暮年老朽,看着青年人春游嬉戏,不禁觉得心下空荡,而寒食节禁烟的旅店中,人们呼唤他喝酒却毫无兴致,只想念家乡的美人与花,待自己归去时,希望它们都在迎接。

这首诗写得非常凄楚,与恬适的张先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首词又让人心生怜爱,曾经如此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在这暮年的廊檐下独自落寞!

如今我们已不再过古老的寒食节,但却可以从流传下来的众多寒食诗词中体验古人的情思。

诗人会老去,节日会消亡,然而文学作品却能流传千古,这使我感到唏嘘不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