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指责什么意思(关于指责)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9:20:25    

指责,是一种指出和责怪,责怪即埋怨。——即:指责,就是在某个具体事物或某个具体方面,埋怨对方。

“指责”之意,含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被指出的某个具体事物或某个具体方面,二是埋怨。

让我们先来看“某个具体事物或某个具体方面”——

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无一例外都是由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具体事物组成,无论是谁,只要身处有其他人共同参与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存在着发生指责现象的概率。——无论家庭还是职场,任何一种共同参与,都意味着自己必然在与其他人进行着分工与合作,即:某些具体事物的完成,必然是由自己和其他人共同合作去完成,大家已然对某些具体事物进行了某些方面的分解,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某个具体方面都由具体的某一个人负责完成,每一个人负责的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每一个具体方面组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每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具体事物。

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自己手中分配到的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具体方面,自然皆大欢喜,不会出现指责,问题在于:是否每一个人都可以保质保量和如期完成?

如期完成,是很好理解的,为完成定出一个时间长度;

保质保量,似乎也很好理解,在这件事物着手之前的最一开始,大家应该都对自己所分配到的具体事物的某些方面有对于质和量的基本标准的认定。——对于必须且必然有具体数据为标准的质和量,是很好衡量的,而问题在于:每一件具体事物的每一个具体方面,是否都可以有清晰具体的数据作为标准去对质和量进行衡量?

——让我们把这个问题的时间点提前一些:在我们着手对某件事物进行分工合作之前,彼此对这件具体事物的各个具体方面的质与量的完成,是否达成了清晰具体的数据标准的统一认定?

如果有,且大家都如期做到,那么,指责,没有可指;如果没有,且并非每个人都如期做到,那么,指责,可指的方向和方面,就有很多。

——对于具体的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中的事物,大多很难在着手之前彼此先坐下来,对“某件具体事物的各个具体方面的质与量的基于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认定,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对“质”的认定上,“质”本身只是一种感觉和感受,而每个人对于“质”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自己的理解。

让我们分别举例:

比如家庭生活中的收拾家务——你说已经把厨房收拾好了,而我却并不认为你已经把厨房收拾好了,因为你与我对于这件事的“质”的认定标准不同,即:你认为的“收拾好了”,并不是我认为的“收拾好了”,且这件事物的“质”,无法数据化。

比如职场工作中的整理材料——你说已经把材料整理好了,而我却并不认为你已经把材料整理好了,这与收拾厨房是同样道理,因为大家对这件事的“质”的认定标准不同,而这件事物的“质”,同样无法数据化。

——同样的情况,存在于很多的“某个具体事物或某个具体方面”。

正因如此,即很多具体事物和很多具体方面无法对质量标准的进行基于数据的统一认定,所以,“指责”现象的发生,其实就是在以自己的标准对对方的做事质量进行衡量,而对方自己对于自己做事质量的衡量却是以自己的标准进行的。

当我们可以认识到很多“某个具体事物或某个具体方面”的认定标准无法进行基于数据的统一,对于“某个具体事物或某个具体方面”的质与量的认定存在着各有各标准的客观事实,那么,”指责“现象当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便只剩下了“埋怨”。

没有人喜欢被“埋怨”,人们本能地拒绝甚至反抗任何别人发出的、更不要说是冲向自己的消极情绪,所以面对任何一种以对方的标准发出的对自己在“某个具体事物或某个具体方面”的埋怨,即“指责”,大多情况下的人们会以自己的标准对自己在“某个具体事物或某个具体方面”上进行抵制、辩解,甚至回击。——这种彼此基于各自不同的标准进行争辩的现象,有一个似乎不雅但却贴切的词可以形容:“鸡同鸭讲”。

所以,关于“指责”的问题,我们可以指出并沟通,让彼此达成相对更精确些的统一的认定标准,但不需责怪埋怨。——这不仅因为没有人能接受任何一种责怪和埋怨的客观事实,而且对于任何一个他人来说,责怪和埋怨永远不过是一种情绪层面的发泄,无助于任何人的、包括发泄情绪者自己在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起反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