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丝绸之路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06 16:00:53    

《从军行》

唐 ž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丝绸之路,原指古代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之间陆上商贸通道,是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商贸货物中丝绸具有代表性且深受喜爱,当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公元1877年以“丝绸之路”命名后,便被迅速地接收和广泛地使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的定义进一步扩展,代指东方中国与西方之间所有的商贸通道,大致可归为四类:

  • 西北丝绸之路

西北丝绸之路,即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路线,在历史上首次将中原、西域、中亚以及欧洲联系在一起,开辟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新纪元。

  • 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云贵地区,通往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商贸通道,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商贸和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远洋贸易航线的总称,由通往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南洋航线,以及通往阿拉伯地区、非洲和欧洲的西洋航线所组成。

  •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北方游牧民族与西方进行商贸交流的陆上通道,横贯蒙古大草原,分布区域十分广阔,路线也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全长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并不是由一个国家独立建立起来的,而是沿线多个国家通力合作的结晶,是早期国际间“全球化”合作的雏形与典范。在这些贸易通道上,不仅有来自中原的汉族,还有来自西域的、中亚的、西亚的、南亚的、欧洲的、东南亚的和非洲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如粟特人、贵霜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犹太人、希腊人等等。人们紧密配合、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促进了科技、宗教、文化以及饮食习惯等各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 中国输出物品

经由丝绸之路,中国输出有丝绸、香料、陶瓷、茶叶、造纸、指南针和金银铁器等物品和技术。

  • 中国输入物品

经由丝绸之路,国外输入中国有小麦、占城稻、葡萄、西瓜、苜蓿、胡萝卜、黄瓜(胡瓜)、芝麻(胡麻)、蚕豆、扁豆、甘蔗、良马、石榴、大蒜、玻璃器皿、香料等。

  • 东西方文化交流

经由丝绸之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以及中东地区的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文学诗词、生活习惯以及服饰等对沿线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丝绸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民间开辟出的商道基础上,经过历朝历代政府的开拓与完善,逐步建成的,它:

  • 成型于秦汉时期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成型,这一时期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包括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 发展于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虽然中原政权频繁更替,但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商贸并未中断,佛教正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发展成型。

  • 繁荣于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迎来了繁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蓬勃发展,形成了齐头并进的局面,共同助力大唐王朝实现盛世繁华。

  • 昌盛于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由于幽云十六州与河西走廊等领土的丢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而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中心的南移、手工业的发达以及众多海上贸易航线的开通,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导地位,助力了两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 鼎盛于蒙元时期

蒙元时期,随着国土的扩张以及鼓励商贸的政策,陆上丝绸之路得以重新开通,除了传统的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外,草原丝绸之路也随之兴起,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发展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交流达到了历史的鼎盛。

  • 衰落于明清时期

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光时刻,然而随着大明王朝朝贡体系的瓦解和海禁政策的实施,以及之后大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衰落。

  • 重生于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主导的大航海探索、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东西方实力此消彼长,完成工业化的欧洲诸国通过武力重建了全球远洋航运和贸易体系,开启了海洋贸易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外国的坚船利炮之下得以浴火重生。

  • 复兴于当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更大的内涵与期望,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精神,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最终实现伟大的复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