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诸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2 08:57:16    

“侯”又称作“五侯”,是我国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统称,“五侯九伯”及后世的“藩王”、“亲王”泛指天下诸侯。

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侯爵”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帝王世纪》称:“炎帝世,乃有诸侯。”就是说,早在三皇五帝时期,我国就设立了“诸侯”制度。

《史记》:“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帝王设立诸侯,划定统辖区域,实行世袭罔替制度,掌握辖区军政大权,有依照礼法服从中央调度,定期向天子朝贡、述职、出军赋、服兵役等义务。

到了西周初年,君主为了不断扩大统治范围,稳定被征服的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诸侯。

武王、成王期间,先后建置了七十一个封国,同姓诸侯达四十人,后来演变成中国的许多姓氏。

东周开始,王权削弱,诸侯各自为大,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大小诸侯互相厮杀兼并,造成了天下纷争不断的混乱局面。

到了秦朝,君主称为“皇帝”,废除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天下分成郡、县,由中央任官治理。汉朝时,分封了部分王、侯,统称诸侯。

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关内侯。一般以县为单位,势力范围逐渐缩小。

汉朝的王国和侯国,虽然在税收、军事行政权力上大大受限,但还是存在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安全隐患。

汉景帝发现问题,打算削藩,由于操之过急,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吸取教训,颁布了“推恩令”,致使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彻底解决了诸侯对中央统治的威胁。

西晋初期,分封诸侯故伎重演,利益的不均导致“八王之乱”,大规模的战争造成生灵涂炭,危机四伏,国家财力物力逐渐消耗跆尽,激发了阶级、民族等各种矛盾。

明朝初年,朱元璋也依照惯例,对功臣宗室大加封赏。一口气儿封了二十五个藩王。

这些诸侯也都不是省油灯,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最终引发靖难之变。

清朝初年,也分封一些了亲王、“三藩”异姓王等诸侯。

统治地位稳定后,康熙皇帝对有功于大清王朝的吴三桂等异姓王进行了全面绞杀。

其后分封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等与从前的诸侯已经完全异化了。

这些诸侯仅仅保留了称号,享受不同待遇,军事、政治上的势力与实力已经荡然无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