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朝古都,同时也是排名全国第二的GDP大省江苏的省会城市,但其在省内的地位却十分尴尬,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作为省会城市,南京的GDP已经排在苏州屁股后面很长时间了。因为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南京对全省大多数地市的经济辐射能力相对较弱,是我国所有省会城市中“首位度”存在感较低的一个。
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地理、经济联系等多个方面的亲近性,南京对周边几个安徽省东南部的城市反倒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和经济带动能力,因此南京经常被人戏称为“徽京”。
2021年2月,以南京为核心的南京都市圈被正式批复,这个都市圈包括了江苏省内的南京、扬州和镇江,与此同时也包括了安徽省的马鞍山、宣城、芜湖和滁州等地,对比查看之下,惊讶地发现,这个都市圈中涵盖的江苏省城市还不如安徽省的城市数量多,看起来这个“徽京”名号真的要被坐实了。
一、南京为什么被称作“徽京”
如果打开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地图,你会发现在地理空间上和南京距离更近的不是江苏省的扬州和镇江,反而是隔壁安徽省的马鞍山和滁州。
如果以南京为圆心,以80KM为半径画一个圆圈的话,这个圆圈所经过的地区,安徽省占比大约为56%,江苏省占比仅为44%,也就是说大半个南京都在安徽省的包围之中。
从语言上来看,有过切身经历的朋友都明白,南京话的口音和安徽省马鞍山以及滁州的口音更加接近,和扬州、镇江以及苏州的吴语体系并不是特别接近。
其实历史上南京曾经讲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吴语,但是后来朱元璋取得天下之后,建都南京,从自己的老家安徽省带来了大量的人口,与当时的南京话掺杂,慢慢形成了新的南京官话。
因为南京是当时大明王朝的首都,所以新的南京官话其实在明朝的前期是作为全国的普通话进行推广的,据说日本历史上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期,日本官方和民间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一直用的都是南京官话,可见当时南京官话的影响力。
除了语言,南京和安徽的很多地区在饮食口味上也是雷同的。如果你到南京的饭店吃饭,会发现当地典型菜系为淮扬菜,安徽和南京的菜谱都差不多,都流行吃“柴火馄饨”,过去一般都不吃辣,现在稍微能吃一些了。
最神奇的是南京的“禄口机场”,如果两个人以相同的速度分别从南京和马鞍山市中心出发,先到达的竟然是马鞍山,所以很多南京和江苏民众会酸酸的说,这个国际机场简直就是为安徽人修建的。
最近当地更是提出了“苏徽一体化”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和安徽的很多地市之间的关系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距离较近,心理上又比较认同,所以马鞍山和滁州的很多人如果要到大城市逛街购物的话,一般会首先南京,而不是合肥。
那么,南京被称作“徽京”到底是一种误解还是有其内在道理呢?
二、南京被称作为“徽京”并不冤
其实在历史上,我国被称作南京的城市有很多,不同的历史时期,南京这个名号的归属地就不一样。
比如东汉时代的南京是南阳,唐朝的南京是成都,皇帝一有危难就往成都跑,北宋的南京是商丘,辽国的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到了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才将原来的都城叫作南京,而这个称谓一直保留到现在。试想,如果宋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朝代,那么现在的南阳应该会保留南京的称号。
现在的南京在历史上其实有许多名字,有的时间叫建康,有的时候叫金陵,有的时候叫石头城,有的时候又叫江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现在的南京简称为“宁”。
明朝时南京的范围其实非常大,它的核心地区就是明朝的应天府,朱元璋和朱允炆时代被叫做“直隶”,意思就是直接隶属皇帝的意思,不会在这里安排封疆大吏。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自然新都城北京周边地区被称作“直隶”,原来的“直隶”就被改称为“南直隶”。但它的范围依旧很大,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和安徽两个省的绝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还包括今天的上海市,原因是在清朝后期之前,上海一直都是都是江苏的一部分。
崇祯皇帝自挂东南枝之后,清朝也选择定都北京,“南直隶”地区被先是被改名为江南省,但搞笑的是,这个江南省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在长江以北。后来清朝的皇帝觉得江南省太大了,就把它一分为二,从中间切开,相对靠近东面的这一块叫江苏,相对靠近西面的叫安徽,然后才形成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江苏和安徽大致的样子。
从我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江苏和安徽两省其实在清朝中期之前大概有几百年的时间属于一个区域,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夕相处,他们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相近的语言,比较接近的行为习惯。
被划分开来的这两个省,分别取各自省份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的名字组合,形成了现在省份的名字。比如江苏省的名字来源是从“江宁”中取了一个“江”字,从“苏州”中取了一个“苏”字;安徽省的名字来源是从“安庆”中取了一个“安”字,从“徽州”中取了一个“徽”字。
江苏和安徽最终分家了,新增了两个省。但是有一个问题来了,原来的江南省中经济最发达的有两个城市都分给了江苏省,分别是南京和苏州,如果把苏州定为江苏省的省府的话,位置太靠南,都挨着浙江了,如果把南京定为江苏省的省府的话,位置又太靠西,都挨着安徽了,最后抉择不下,咬着牙把江苏省的省政府暂时安到了苏州(后来又迁到了南京)。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历史记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据说当时江苏和安徽两省刚刚划分开的时候,新任江苏省布政使(相当于省委书记)屁颠屁颠就去苏州就任了,为啥?因为苏州富裕,生活好啊。但是新任的安徽省省委书记死活不愿意到安庆去上班,为啥?因为安庆穷啊,远远比不过南京和苏州富裕安逸,所以他就死活赖着不愿意去。
这一赖不要紧,接下来几十年的安徽布政使就赖在了南京。几十年里安徽的大小官员都要跑到江苏南京找他们的省委书记汇报工作,所以在二百年前许多安徽人因此将南京称为“徽京”,这种叫法是有历史渊源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只不过现在因为南京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所以最近这种叫又重新开始盛行起来。
三、安徽是南京重新崛起的臂膀
南京和安徽其实是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的关系。南京都市圈覆盖了安徽的4座城市,它们分别是宣城、芜湖、滁州和马鞍山,在江苏省内也有四座城市,分别是淮安、扬州、镇江和南京,这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域的都市圈。
因为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再加上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上同宗同源,所以南京吸引了安徽许多地区的大量就业人员,在南京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安徽省所在比例是最高的。
除此之外,南京的几个著名的民营企业,比如雨润和苏宁,它们的创始人都是安徽人。
南京如果发展得更好了,将会对周边形成明显的扩散效应,到时马鞍山、滁州、芜湖等地就可以分享南京扩散出来的溢出红利。
南京还有绝对的人才优势,南京市的高校和科教资源在整个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其211和985优质高校数量共有8所,这个数据在全国所有城市当中位居第三。南京市全市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常住人口比重高达27%,这个数据仅次于北京;除此之外,南京市人口构成中大学生在校生比例排名全国第一;人口构成中研究生在校生比例排名全国第二,两院院士数量排名全国第三。
这样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不论对南京市还是对南京都市圈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极大的裨益。比如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东南大学等多所优秀大学在南京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都设立了相应的技术研究院或者培训基地,这对带动当地的技术实力帮助作用非常显著。
许多安徽的企业也很聪明,纷纷主动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优秀大学建立合作研发中心,通过学企合作研发,引领地方产业尽快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经济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让自己逐渐从产业链的下游向中上游靠拢和转移。
除此之外,南京向周边城市进行专利和技术转移的力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地加大,目前转移重点也已经从扬州和镇江开始芜湖、滁州和马鞍山进行拓展。
相反,安徽的四个地级市对南京也将发挥其经济腹地的功能属性,这对南京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大量的人口输入,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将南京从特大城市拉高到超大城市的地位;比如安徽四市还可以帮助南京在都市圈内进行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产业分工,逐渐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分工和布局;
再比如安徽四市还有助于南京市的核心设施功能的发挥,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如果辛辛苦苦把一个国际机场建成了,但是没有充足的客源,每天从这里起飞的飞机寥寥无几,那这个所谓的国际机场肯定名不副实。
虽然苏州是江苏省GDP总量最高的地区,虽然南通是江苏省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但是苏州、南通、无锡、常州都是紧跟上海的城市,南京很难受,但是却没有办法。
南京都市圈的建立,是南京准备突破禁锢,打破城市发展的紧箍咒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不久的未来,南京也许很快就会重夺省内GDP最高城市的位置,也会将省内人均GDP最高城市的宝座重新拉到自己身下,但南京的野望不止于此。
南京要对标的不是南通和苏州,南京的目标是上海和深圳,南京想要依托自己便利的交通位置和逐渐扩大的经济腹地,发展成为中国第五座超一线城市,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肩并肩,也许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